獻給每一位為浙大奮斗的人,愿浙大成為你們永恒的信念
查看(1880) 回復(0) |
|
小白楊
|
發(fā)表于 2010-08-09 21:07
樓主
(zhuan)
浙大最強大的時候是1952年前竺柯楨、馬寅初任校長的時候,東方劍橋即是浙大在民國時期的美譽--指的是浙大理科的強大,而非是52年拆分之后的工科浙大。浙大校訓“求是”既是竺柯楨老校長在位時訂立的,秉承校訓和浙大人的獨特風格,1952年之前,浙大以文理稱雄中國。適時,理學院擁有竺柯楨、陳建功、蘇步青、王福春、王淦昌、盧嘉錫、談家禎、羅宗洛、貝時彰等國際知名大師,完整地涵蓋了數(shù)理化、生物、地理氣象等領域。相信大家對這些學者的聲望和學術水準該是耳熟能詳?shù)牧恕?nbsp; 不過,浙大并沒有能夠將這樣的局面保持太久。隨著是49年之后新政府的上臺,民國原本頗具氣象的大學教育遂墮入深淵。那時,政府模仿蘇聯(lián)的單科分立建立專門學院的方式,浙大被肢解為不到原來的1/7。其最為強大的理學院大部分挪到了復旦,遂使復旦一夜成名。另外一部分精英則成了中科院的班底,如竺可楨負責籌建中科院的自然科學(黨國紅人郭沫若任院長),貝時彰、羅宗洛等人也被調離浙大去了中科院。當然,復旦受惠于浙大并非僅僅是理學,現(xiàn)今學界尊稱“當今已無人與其平等對話的”譚其驤老先生,也是52年前長期在浙大擔任歷史系主任的。復旦畢業(yè)的李嵐清在其退位后的回憶錄中曾深情談及其母校的幾位大師,竟然全都是52年時來自浙大的大師!浙大52年肢解其傷痛之巨大,有此可以想見了。 因之,在我們工科浙大學生的印象里,老浙大指得是52年之前的浙大,是那個輝煌燦爛、大師云集的浙大。不過在現(xiàn)在諸位年輕人的印象里,老浙大一詞怕多半指的是我就讀的工科浙大了。 浙大52年被肢解后,派生出多所學校。留在杭州的,大約有4所,就是:工科浙大、杭大、浙江醫(yī)科、浙江農科。分別來自于老浙大7個學院中的四個,而且是很不完全的。比如,在老浙大的工科中,化工和航空都很出名。尤其是浙大化工,中國化工之鼻祖,52年前最強大的化工系,擁有30多位院士校友。其一大部分教師被拆去了華東理工。而梁守磐領銜的浙大航空,則成了西北工大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留在52年之后工科浙大的內容非常之慘淡--大約也就是幾個教學組和兩三個實力很弱的系別。55年中科院第一次學部委員評選,浙大校友三占其一,竟無一人留在浙大,悉數(shù)調離。政府肢解浙大手段之狠辣,由此可以忖度。 49年之后,中國社會之變遷、之光怪陸離難以言表,但工科浙大從未終止過對“求是”校訓的追尋。但因政府厘定的學術領域限制,工科浙大只能在老浙大并非最著名的工科領域內尋求發(fā)展了。至80年代初,工科浙大已經(jīng)無可置疑地奠定在學界的工科第二的位置。1952年之后剩余的學科,80~90年代基本上都成為國內該領域內最好的學科,如光學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流體傳動與控制、化工、自動化、生物醫(yī)學工程、工程熱物理、應用數(shù)學等等。很多不諳工科的人認為重點學科是最重要的指標,但其實學界內的看法并不是這樣的。這就和民間對大學的看法與大學在學界內的學術地位是很不一樣的道理非常相似。對于工科而言,同時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動站、國家重點學科的學科,才是真正的頂級學科。這樣的學科,工科浙大擁有5個,超過清華,為全國最多。其中有的學科具有世界性的聲譽和水準,比如流體傳動與控制這個一級學科領域,浙大是世界公認的、全球排名前5的研究機構。當然,限于學習方向,諸位不知道這些是正常的。但浙大真正的地位和實力的體現(xiàn),不是在所謂的排名或者民間聲望,而是在學術界。很多學生喜歡爭論大學排名,但我想說,那是沒有意義的,老師們最清楚那所學校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比自己強。這個不是一般的學生能夠全面了解的。 還是回到我的話題上來吧。雖然工科浙大在工科上重新?lián)P名,但也有其自身的問題;旧,限于國家傾斜支持北、清兩校的天花板效應,工科發(fā)展到極端也就是排名工科第二的位置。工科浙大在這個位子上已經(jīng)坐了近20年,實在是需要尋找新的突破。此外,浙大在工科的“旁逸斜出”,該說是52年之后因政治原因而導致的巨大“變軌”,并非老浙大的傳統(tǒng)方向和理念。那些尚還在世的老浙大人一心希望,恢復老浙大的輝煌氣象,重建52年前的綜合浙大、東方劍橋。自86年起,蘇步青、談家禎、貝時彰、王淦昌等四位老浙大人就不斷上書中央,要求恢復老浙大、合并在杭的四所高校。大概是基于四位老人在國內無人能及的學術聲望吧,或者是國家對于蘇聯(lián)教育體制的嚴重弊端深有感觸,于是,12年后(1998年),在杭的四所高校,浙大工學院(工科浙大)、浙大文學院(杭大)、浙大醫(yī)學院(浙江醫(yī)科)、浙大農學院(浙江農科)重新回到了一起,在經(jīng)歷過46年的風雨滄桑后因了老浙大“求是”校訓的感召重新融為一體。記得適時回校,見幾位老者感悟傷懷,連連淚下,不禁也是兩眼濕潤。 記得在第一次上書要求浙大回收時,蘇步青尚擔任復旦校長。其對浙大的情感由此可見一斑。當年,52年蘇步青被調離浙大、前往復旦時,一夜傷心醉酒,是被人抬上火車的。其后,既便他在擔任復旦校長之后,仍多次說“浙大是他任教過的最高學府”。有此可以想見,竺柯楨時期浙大的“盛唐”氣象。老浙大人從來不認為98年的事件是所謂的高校合并――那是一些不知道浙大歷史、言語輕狂的年輕人的說法――在老浙大人的心目中,那是一次回收,是對分出去的手足的再次溫潤。當然時隔多年,各個學院獨立發(fā)展,自然有其風格不一、水準參差的地方,但假以時日、再過幾年,浙大會真正融合為內在精神統(tǒng)一、整體學術協(xié)調的浙大。那時的浙大,將會向52年前的老浙大又走近了一步,成為讓所有的對手都尊重和敬畏的強大力量。 浙大的歷史曲折多桀,但浙大的精神從未被放棄過,即便在最灰暗的時刻,它仍是浙大人心目中的明亮。因為,1952年后浙大的重歸輝煌就是這種精神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在艱澀中前行,就是這種力量,給我們信念和希望。 歷史上,浙大歷經(jīng)多次艱澀,但從來都是秉持獨立精神跋涉前行,也從來不是政府的寵兒(現(xiàn)在也不是)。憑借“求是”精神和卓越的學人,以前的災難我們都挺過來了,而且每一次都能夠在災難中重建輝煌,那么,在擁有強大學術力量和物質基礎的今天,還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恢復老浙大的氣象呢?浙大呵,你是我們心目中最深的美…… ——————獻給每一位為浙大奮斗的人,愿浙大成為你們永恒的信念!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