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yè)介紹
085602 化學工程:
專業(yè)代碼:085602
學制:3年
所授學位:專業(yè)學位
一、培養(yǎng)目標
主要為工礦企業(yè)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與工程管理人才。掌握化學工程專業(yè)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門知識及管理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能力。
二、培養(yǎng)方向
1、精細化工:主要在納米生物材料的合成與應用,藥物分子設計、合成與應用,甲殼素材料的改性合成與應用,有機凝膠的合成與應用,人工角膜中支架材料合成與改性、光學中心區(qū)材料合成與改性,納米隔熱復合功能涂層的合成與應用,透明熒光陶瓷的制備與應用研究,表面功能涂層制備、改性與應用,碳凝膠材料與多元催化劑制備。本方向研究團隊為中國硅酸鹽學會溶膠凝膠分會副會長,與深圳地區(qū)珠三角地區(qū)的相關企業(yè)建立了實質性產學研結合,研究生通過參與實際工程類項目,結合工業(yè)實際和學校實驗室研究規(guī)范,獲得解決企業(yè)實際生產、工程的能力。以應用研究、產品開發(fā)、工藝規(guī)范制定與設計作為畢業(yè)論文的形式。
2、高分子化學工程方向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高性能纖維的功能化及工程化,化學功能涂層及工藝,高分子凝膠材料的修飾及功能化應用,表面結構的應用研究,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的應用研究。著重在珠三角范圍開展與企業(yè)的技術合作,包括技術咨詢、技術轉移、技術服務、聯(lián)合技術攻關等。研究生通過學校和企業(yè)導師聯(lián)合立題,工業(yè)實際結合,在學校實驗室和工廠技術部門解決技術難點和工藝規(guī)范,以應用研究、產品開發(fā)、工藝規(guī)范制定與設計作為畢業(yè)論文的形式。
3、能源化學工程方向依托深圳市重點實驗室平臺,研究領域主要有鋰(鈉)電材料合成、燃料電池、納米正極高比容量鋰空氣電池、超級電容器和電化學凈化技術等。本方向在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yè)化開發(fā)實力雄厚,與多家相關企業(yè)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使其不僅能夠全面學習課程知識,而且還能夠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并重,成為在能源化工及其相關行業(yè)進行科學研究、生產設計和技術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
4、環(huán)境化學工程方向研究內容主要通過物化、生物等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進行環(huán)境三廢處理處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以及環(huán)境化學相關的污染物環(huán)境分析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化學行為及毒理研究、污染控制化學及技術研發(fā)、生態(tài)修復技術原理及應用等。本環(huán)境化學工程專業(yè)關注環(huán)境前沿問題的研究及工程應用,理論研究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為支持,工程實踐直接以深圳市及珠三角的環(huán)境企事業(yè)需求為支撐,師資力量雄厚、軟硬件環(huán)境完備。
5、生物化學工程方向特色在于設計、合成化學小分子以及功能納米材料,用于各種疾病等診斷與治療、生物分子探針開發(fā)等領域。同時致力于新型食品膠體的制備及工藝,功能性營養(yǎng)素納米載體抗氧化和抑制肥胖活性和新型抗氧化劑的綠色合成和應用,食源性危害因子的高效快速分析和檢測,以及工業(yè)酶制劑的高效表達和應用等食品科學相關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與深圳及珠三角的食品企業(yè)、相關藥企等進行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場地在學校實驗室及企業(yè)研究中心。
三、導師隊伍
本專業(yè)導師共有70人,教授20人(其中院士1人,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26人,講師24人。主要導師介紹如下:
吳奇: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博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偉倫化學講座教授和物理榮譽講座教授。1982年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專業(yè)畢業(yè)后,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朱鵬年教授。1987年獲化學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該;瘜W系任博士后研究員至1989年。1989-1992年在德國BASF公司:先為洪堡基金會Fellow,在Dieter Horn博士的指導下同Wolfgang Schrof博士合作一年;后獲永久雇用,任固體和高分子物理部、分散體系組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1992年辭去BASF永久職位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歷任英制講師 (Lecturer)、教授 (Reader, 1996;越過高級講師一級)、化學講座教授 (Professor of Chemistry, 1999)和偉倫化學講座教授 (2010)。1995年受聘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教授,并與1996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在母校建立了其第二個實驗室。鑒于其對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鏈的構象、動力學和相變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吳奇教授分別于1999和2003年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APS)Fellow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2001年當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材;2005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仿生材料)獲得者;2000-2008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科研/財務/院地合作等);1998-2005年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8-2013年纖維改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1-2005年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高性能結構材料主題專家組兼高性能碳纖維關鍵技術專項組組長;2006-2010年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組首席專家;2011-2015年國家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 863計劃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國家973計劃碳纖維項目首席專家;2009-2015年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何傳新:特聘教授,博導,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20英國皇家化學會《J. Mater. Chem. A》新銳科學家,廣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 深圳大學“荔園優(yōu)秀青年教師”。2010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博連讀,獲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學位。2010年7月份入職深圳大學,2012年獲得副教授,2018年獲得教授。長期致力于能源材料、合成化學、電化學和催化化學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诶w維材料結構發(fā)展了系列提升電催化材料有效界面的方法;通過雙重限域等方法實現(xiàn)界面原子的有效調控,獲得界面金屬活性中心多尺度構筑;將微觀界面調控應用于宏觀器件組裝,理解其構效關系,為發(fā)展真實工況條件下的電催化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方法指導。近五年以第一/通訊作者發(fā)表SCI論文60余篇,其中47篇屬于中科院大類1區(qū)論文,影響因子大于15的論文10篇,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27篇;作為主要發(fā)明人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43項,授權29項;申請美國專利5項,授權3項;實現(xiàn)專利轉化2項;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或完成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青年基金和3項面上基金)、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科技廳項目和5項深圳市基礎研究項目。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深圳市發(fā)改委高新技術產業(yè)評審專家、眾多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
周學昌:特聘教授,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B類),深圳大學荔園優(yōu)青。 2005 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并獲高分子化學專業(yè)學士學位, 2005-2010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碩士、博士學位。 2010 年 8 月至 2014 年 1 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 2014年3月起,作為副教授受聘于深圳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2019 年 12 月起任教授。研究背景和興趣主要包括韌性凝膠、液態(tài)金屬、柔性電子等。近期在高分子抗結冰材料與界面、液態(tài)金屬表界面的性能調控與應用、環(huán)境友好型可降解可回收柔性電子等方向取得系列研究進展。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項,深圳市項目 4 項,深圳市孔雀計劃啟動項目 1 項,深圳大學新進青年教師啟動項目 1 項。指導課題組的副研究員 / 博士后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 項,廣東省粵深聯(lián)合基金 1 項,深圳市基金 1 項、博士后啟動項目 2 項。迄今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 90 余篇,包括: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 Adv. Funct. Mater. 、 Mater. Horiz. 、 Nat. Commun. 、 Adv. Sci. 、 Small 、 J. Mater. Chem. A/B/C 、 Anal. Chem.、 Nanoscale 、 Macromolecules 、 Macromol. Rapid Commun. 、 langmuir 、 ChemPhysChem 、 J. Phys. Chem. B 等期刊論文;論文被引用 3000 余次, H 因子為 30;入選ESI高被引論文4篇,ESI熱點論文1篇;申請 30余項中國發(fā)明專利( 10 項已授權);研究成果被英國皇家化學會的 Chemistry World 、 Nature 出版集團的 NPG Asia Materials 、 MaterialsViews China 、 ChemistryViews 等期刊媒體報道。
李霄鵬:特聘教授, 2008年于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獲化學博士學位;2009-2012年,在阿克倫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助理教授,2016年轉入南佛羅里達大學, 2019年晉升終身副教授;2020年加入深圳大學任“騰訊創(chuàng)始人校友團隊”冠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質譜表征, 配位鍵自組裝超分子化學和超分子材料。近年來, 研究內容包括 (1) 發(fā)展了獨特的多維度質譜技術,突破了復雜超分子結構的表征瓶頸;(2) 提出了基于配位點密度的多重(多價態(tài))配位鍵自組裝策略,實現(xiàn)了復雜超分子的精準構筑;(3) 基于獨特的表征方法和多重配位鍵自組裝策略,構筑復雜功能超分子,實現(xiàn)有效的功能調控。共發(fā)表論文180余篇,其中90篇發(fā)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Nature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U.S.A.學術期刊。
四、課程設置
專業(yè)外語、晶體化學、工程數(shù)學、高等物理化學、能源科學與新能源技術、環(huán)境治理新技術、應用電化學等。
五、教學資源
本院擁有小角X-散射儀、X-射線衍射儀、單晶X-射線衍射儀、核磁共振儀(400M)、掃描電子顯微等價值一億余元的儀器設備,建有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點實驗室、深圳市新型鋰離子電池與介孔正極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柔性可穿戴能源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圳市環(huán)境化學與生態(tài)修復重點實驗室以及深圳市類石墨烯復合鋰離子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工程實驗室,這些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均對研究生開放。
本院與比亞迪、雄韜等國際著名公司均有良好的合作,可充分利用它們的資源進行研究生的培養(yǎng)。此外,為大力提升學院國際化水平,為學生提供國際優(yōu)質教育資源,聯(lián)合培養(yǎng)能夠掌握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具有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我院已于2019年設立學術交流基金:3-5萬/人,定期選拔外語水平高、學習成績優(yōu)異、綜合素質突出的學生赴海外合作高校(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進行中長期交流,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學術競爭力。
近5年,為拓展學生科學視野,提升科學素養(yǎng),學院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245人次來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并舉辦高水平的學術講座。過去一年來,學院邀請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工程院孫學良院士,中國科學院彭孝軍院士,中國科學院柴之芳院士,中國科學院張玉奎院士等在內的中外教授、學者到訪,就各自研究的前沿領域與學院師生互動探討,反響良好。
六、獎助體系
獎助學金主要包括:1、由學業(yè)獎學金、優(yōu)秀研究生干部構成的學校獎勵體系;2、由騰訊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新獎、“鵬城”社會獎學金構成的社會獎學金;3、國家獎學金;4、另外每位研究生還可獲得導師設立的助教金。按照我校獎助政策體系,以全日制學習方式的非定向碩士研究生一年獲得的獎助學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將不少于6萬元,如累計學,F(xiàn)有國家助學金、社會(企業(yè))獎學金等,一年所獲獎助學金可超過10萬元。
七、培養(yǎng)特色
采用教學與科研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研究生主動地、廣泛地吸收知識和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注重將導師的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科研經驗傳授給研究生,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研究生從一入學就可參與導師主持的科研項目,工業(yè)生產工藝和技術研究,介入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同時向研究生開放先進儀器設備的使用權限,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實驗技能。
八、以往生源情況
近5年來,化學工程專業(yè)共錄取了500余名學生,有中南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來自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
咨詢電話:0755-26534421 咨詢郵箱:zy2696@szu.edu.cn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