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專業(yè)博士點介紹:
1.專業(yè)概況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yè)擁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完整的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1984年建立社會學研究所;1985年建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碩士點;1987年成立社會學系,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建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博士點;1998年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同時建立人類學碩士點;2000年成為同類學科中唯一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1年設立人類學博士點;2004年設立社會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博士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1996年被列為國家“211工程”中國人民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1999年6月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并于2000年12月通過評審,被確定為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百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分別在2004年、2009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五年一次的評估中,連續(xù)名列社會學一級學科第一名。
2001年以來,本學科被連續(xù)納入“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支持的學科序列,以建設一流學科為目標,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建設為核心,面向中國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充分發(fā)揮重點研究基地的作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學術團隊、教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優(yōu)秀成果。不僅保持了本學科點在國內社會學學科的領先地位,而且特別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體系建設方面和實施標準化、持續(xù)性的大型社會調查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本學科點在全國社會學學科中的重要地位。
經過“十五”、“十一五”期間的努力和發(fā)展,本學科點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極大改善了辦學和科研條件,形成了若干支在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創(chuàng)新潛力和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近10年來,本學科點的學術團隊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標志性的成果:
承擔了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4項,同時還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5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2項,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獲科研經費505萬元。承擔橫向項目32項,獲科研經費438萬元。10年來發(fā)表重要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提交政策研究報告與政策咨詢報告7篇,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12項。其中包括:鄭杭生教授主持的《社會結構轉型理論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2001年獲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鄭杭生教授主持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與學科體系建設》2005年獲教育部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李路路教授所著《轉型社會中的私營企業(yè)主:社會來源與企業(yè)發(fā)展研究》2003年獲第三屆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洪大用博士的論文《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環(huán)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環(huán)境社會學的一種視角》2001年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鄭杭生教授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獲2004年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累計發(fā)行已達70多萬冊,是國內發(fā)行量最大的社會學概論教材。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本學科點也取得了顯著成績,10年來共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以鄭杭生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創(chuàng)新團隊,以“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學科本土論”和“社會互構論”等為核心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tǒng)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三卷本的《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應用、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拓展),集中展現(xiàn)了上述理論體系,對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熱點問題做出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社會學理論支撐。
●本學科點基于國際上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發(fā)展的趨勢,鑒于國內在社會學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考慮到中國社會大規(guī)模的急劇轉型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以提升社會學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為基本目標,與香港科技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經過協(xié)商確定,從2003年開始共同推進中國大陸的綜合社會調查項目。項目名稱定為“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簡稱CGSS)。2003年-2008年為CGSS項目第一期,連續(xù)在2003、2004、2005、2006和2008年實施了5次學術導向的綜合社會調查,并于2010年開始了項目的第二期第一次調查。CGSS項目第二期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并在國內開創(chuàng)性地與23所大學、2個地方社科院合作建立了具有學術共同體性質的“中國社會調查網絡”。CGSS調查設計和實施具有開放性、標準化、歷時性比較和跨國橫向比較特征,在國內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社會調查策略和促進社會科學、社會政策研究發(fā)展的思路,其設計理念、研究主題、項目規(guī)模、實施執(zhí)行、項目和成果管理等方面,在國內都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義。CGSS項目和已開放的數據在國內外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巨大影響。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內容
(1)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轉型研究 在近20年來出現(xiàn)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中,社會運行論和社會轉型論是其中產生廣泛影響的兩個。該研究方向有自己的主導觀念,即“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并從社會學的視角,努力研究以最小的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社會進步的各種社會機制,研究增進社會運行良性因素、減縮惡性因素的種種社會條件,為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改革、發(fā)展服務,為促進經濟、社會、生態(tài)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健康服務。
(2)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 中國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變遷,社會分層研究是社會結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論層面之一。該研究方向是從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研究中國的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通過研究中國社會結構的現(xiàn)狀及其走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本質,變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分析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基本過程,預測社會結構變遷的趨勢,以及我國在未來現(xiàn)代化與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社會結構和社會分層的研究,一方面將對中國社會的總體發(fā)展、總體結構的變遷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指導性理論,從而推動中國社會學理論的發(fā)展和社會學的中國化,另一方面也將對于國家正確處理社會群體和利益關系、預見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穩(wěn)定等,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
(3)社會研究方法 該方向的研究,是在社會學基本理論、特別是在中國制度變遷和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背景下,將研究焦點集中于中國社會的運行和社會轉型,在此基礎上對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個案調查方法以及社會指標與社會測量等方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因此,該研究方向的研究,既涵蓋了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層面與主要方面,又集中研究社會運行和社會轉型的態(tài)勢與機制。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方向同時致力于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關于社會運行和社會轉型的社會指標體系,用實證的方法對其進行檢驗和修訂,使之成為國內重要的與骨干的社會指標之一,并且為社會所接受。
(4)應用社會學研究 該研究方向以分支社會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社區(qū)建設、法社會學、組織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環(huán)境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運動、水資源與社會研究等領域中。該研究方向最早在法社會學研究中(國內)引入了全國性大型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召開了法社會學的國際研討會(2002年),是國內唯一在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中系統(tǒng)開設法社會學課程的學科點,所編寫的《法社會學教程》是國內第一本由社會學家撰著的同類教材,并被列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精品教材(2009)。
(5)社會政策研究 該研究方向也是本學科點在“十五”建設期間,根據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和我國改革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現(xiàn)實,經過調整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反貧困、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工作等領域中。
(6)社會心理學研究.該研究方向在全國最早開設社會心理學課程并編寫《社會心理學》教材;承擔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社會心理學》;長期關注重大社會事件所隱喻的公眾心理問題,并給予理論的實證的研究;對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研究構成本研究方向的主題,以揭示社會心理現(xiàn)象深層的民族心理,其成果凝聚為先后出版的《中國民族性》三卷本,成為當代中國人研究中國人的主要著作。
3.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高層次、高素質的社會學專業(yè)領域的科研型和應用型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基礎和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深入了解本學科的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把握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應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應具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積極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獻身精神,應具有獨立從事較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及專業(yè)社會工作的技能。
4.本專業(yè)師資力量
社會學專業(yè)現(xiàn)有傳任教師21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8人。團隊組成如下:
姓名 職稱 研究方向
李路路 教授/博導 社會分層、社會組織
郭星華教授/博導 法社會學、農民工問題
潘綏銘教授/博導 性社會學、社會研究方法
劉少杰教授/博導 經濟社會學、西方社會學
洪大用教授/博導 環(huán)境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社會政策
夏建中教授/博導 城市社會學
李迎生教授/博導 社會政策、社會保障
于顯洋教授/博導 組織社會學、社區(qū)研究
郝大海教授/博導 社會分層、社會調查方法、統(tǒng)計分析
陸益龍教授/博導 農村社會學、法律與社會研究、水資源與社會研究
林克雷教授 社會學理論
張建明教授 社會政策、社會保障
廖 菲 副教授 社會心理學
馮仕政副教授 社會結構分析、政治社會學
王水雄副教授 經濟社會學
王衛(wèi)東副教授 社會心理學、統(tǒng)計方法
謝桂華 副教授 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轉型
奐平清 副教授 社會學理論、農村社會學
黃盈盈講師, 身體研究,性社會學
齊亞強講師, 社會分層,健康社會學,統(tǒng)計分析
王玉君 講師, 性別社會學,統(tǒng)計分析
5.對外學術交流
近五年來,本學科點共有13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進修訪問,并有10多位教師在國外著名大學講學或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報告。
近五年來,本學科點共舉辦了10余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共有約600多位國內、外學者參加了這些會議。
本學科點與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香港地區(qū)的許多著名大學社會學系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lián)系,并聘請了10多位美國、德國、日本的國際著名社會學家擔任人民大學社會學客座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鼎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邊燕杰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座教授”。
近五年來,本學科點與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承擔了近20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合作對象包括美國福特基金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美國國家衛(wèi)生局,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英國海外發(fā)展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香港科技大學,韓國東亞基金會等國外著名研究機構和基金會。
6.開設的主要課程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與論文寫作、定性社會研究方法、理論社會學研究、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社會調查數據分析、社會分層的理論模式、社會心理學、社會性發(fā)展心理學、組織社會學、人類學概論、全球化研究、社會學調查的設計、貧困與社會救助、社區(qū)研究、中國農民及鄉(xiāng)村社會理解、城市社區(qū)研究、法社會學、性社會學、傳播社會學、中國社會政策研究、中國社會問題、中國農民及鄉(xiāng)村社會理解、社會工作概論等。
7.畢業(yè)生去向
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可勝任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在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大眾媒體等相關部門和機構從事文化咨詢、決策和管理工作。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